【我的劳动观】配资公司官网查询
我常告诫年轻人:莫急功近利。我18岁入行,6年晋升总厨,秘诀不过是每天比人家多干两小时。劳动的真谛,就在“耕耘”二字——默默耕耘千万次,收获自会如期而至。
——郑耀荣
在中山这座浸润着粤菜文化精髓的城市,提起石岐乳鸽,无人不晓。这道承载百年历史的中山地标美食,早已飞出国门,成为全球华人餐桌上的珍馐。而它的背后,站着一位默默耕耘近40载的匠人郑耀荣。
作为中山市烹饪协会会长、中山市劳动模范、中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,郑耀荣的名字与石岐乳鸽紧紧相连。从18岁入行的学徒,到斩获亚洲美食金奖的“厨神”;从首创“生炸妙龄乳鸽”的非遗传承人,到牵头策划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;从培养数千学子的烹饪导师,到推动国际合作的领航者,郑耀荣用一生诠释了“匠心传承,永不止步”的精神。近日,记者深入探访这位传奇人物,讲述他如何以一只乳鸽演绎中国美食文化的故事。
以创新打破传统,用坚守铸就传奇
1985年,18岁的郑耀荣踏入中山富华酒店的厨房,成为一名学徒。“那时候厨房9点开工,我每天8点就到,帮师父磨好刀、洗好桌布、调好汤头,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才收工。”郑耀荣回忆道,“初学厨艺时,有位师傅告诉我:专心做一天,抵得上别人三天;专心做三年,抵得上别人九年。我信了,也做到了。”正是这份“一日抵三日”的拼劲,让他在短短4年内从学徒成长为总厨,6年便在行业内崭露头角。
1991年,一次偶然的发现成为郑耀荣厨艺生涯的转折点。“当时在温泉宾馆用餐,注意到他们为老人特制的小型鸽子菜。师傅解释说,这是为了照顾老人的牙口。”这个细节激发了他的灵感,联想到自己擅长的“生炸鸡”技法。“传统乳鸽是先卤后炸,肉质偏硬,我就想,能不能用生炸的方式做乳鸽?”带着这个想法,他开始了反复试验:精选三两半至四两重的妙龄乳鸽,用由五香粉、八角、陈皮等研磨成的特制香料腌制,风干后直接入锅油炸。“第一次成功时,那‘咔嚓’的脆响和饱满的肉汁,连师傅尝了都难以置信。”市场也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,这道“生炸妙龄乳鸽”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中山,成为各大酒楼的招牌,更引领了行业技法的革新。“现在全国的生炸乳鸽,基本都沿用了我的方法。”郑耀荣的话语中透着自豪。
随着生炸乳鸽的走红,郑耀荣始终保持着对技艺的深耕。2023年,他被认定为“中山石岐乳鸽制作技艺”市级非遗传承人,“中山以往在非遗申报上比较保守,我回来后就想,一定要让这门手艺被看见、被传承。”为了让更多人领略乳鸽的无限可能,2024年9月,他牵头策划了“最多品种鸽子菜肴展示”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,联合27家企业,呈现了500道鸽类佳肴。“初衷很简单,就是想把中山美食发扬光大!我希望未来人们提到中山,就像说起阳澄湖大闸蟹必提苏州一样,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的乳鸽。”
以传承培育新人,用合作拓宽版图
“当厨师不难,难的是让更多人爱上这门手艺。”自2009年起,郑耀荣开始在中山市三乡理工学校任兼职教师,这一教就是10多年。如今,他不仅是3000余名学生的“郑师傅”,更是89所学校的客座教授,从本地院校到省外合作机构,都留下了他授课的身影。他常和徒弟们说,厨师要集百家所长:“我收徒有两条准则:一是允许怀疑,二是不准只拜我为师。三人行必有我师——今天学粤菜,明天学湘菜,后天学潮州菜,博采众长方能推陈出新。”
在郑耀荣看来,传承不仅是教技术,更是带好队伍。作为中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,他的团队早已超越“工作室”的范畴,“整个中山的烹饪协会、行业从业者,都是我的团队成员。”2024年11月,在中山市总工会、潮州市总工会的指导下,他的创新工作室与潮州的劳模工作室签订联盟协议,成为两地烹饪行业合作的纽带。“中山与潮州的食材完全可以优势互补,这不仅促进两地餐饮业发展,更能助力乡村振兴。”他解释道,“潮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,其经验对正在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的中山极具借鉴价值。”
立足本土的同时,郑耀荣更放眼全球。“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,对粤菜接受度高,加上中马互免签的政策利好,正是推广中山乳鸽乃至粤菜的好时机。”目前,郑耀荣正与马来西亚方洽谈合作,计划建预制菜加工厂,让石岐乳鸽走出国门。“每年我都会举办全国培训班,不仅教授乳鸽烹饪技艺,还讲述中山饮食文化。一只乳鸽能做10道佳肴,若论菜式创新,千百种变化都不在话下。”他说,“创新不是凭空来的,我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,这些书籍中的每一句话,都可能是一个新菜式的灵感。”
(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通讯员梁念紫)配资公司官网查询
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